别开生面的救灾机器人国际挑战赛:机器人挑好救灾重任
当灾难来临时,人类往往会对一些危机四伏的救灾现场束手无策,这时,如果有机器人的帮助,救灾工作必定更加安全和有效。6月5日至6日,一次别开生面的救灾机器人国际挑战赛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波莫纳展览中心上演,23支参赛队伍带来的人形或猿形机器人各显神通,角逐总计35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
这次由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以下简称计划署)发起的比赛已历时近三年。2012年,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启发,计划署发现像核事故这样的灾难现场,假如能依靠先进的机器人穿越废墟,关闭泄漏的阀门,就能及时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他们启动这样一项比赛,要求参赛机构设计制造出新一代的机器人,使得它们能够进入人类无法到达的危险现场或极端环境,成为人类救灾和重建工作的***帮手。
计划署机器人比赛项目负责人吉尔·普拉特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提起人形机器人,许多人或许首先想到好莱坞电影《终结者》中“凶神恶煞”的坏形象,但通过这次比赛,观众可以亲眼见证机器人如何能够在未来的自然或人为灾难中扮演“***反应人”的角色。他说,“我们力求将比赛设计成如同真实发生的灾难现场,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真正面对各种复杂的救灾环境,考验它们的硬件和软件能力。”
据悉,***初共有137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或研究机构参与竞赛,但经过2013年6月和12月的两次筛选后,***终晋级此次决赛的队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和中国香港,其中美国队伍数量超过一半,包括了防务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等响当当的名字。参赛队伍中有七支是使用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设计的“大力神”人形机器人,其余队伍则带来自己研发的机器人。
决赛中每支队伍各有两次比赛机会,其机器人需要在一个小时内通过开车、下车、开门、打开阀门、钻墙洞、穿过障碍路面、爬楼梯等七个项目,外加一个考验应变技能的“神秘项目”,满分共计八分。平分者则用时较短的队伍排名靠前。
比赛过程中,机器人状况频发,有的是还没从起点出发就突然倒地,有的是在下车时出现“卡壳”,甚至有的在比赛进行到***后一项时却因超时而被迫终止。不过,来自韩国高级科学技术学院、美国佛罗里达人机认知研究院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代表队仍以满分的出色表现,摘得前三名。韩国高级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吴俊浩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这不是一次比赛,而是一次很好的交流,这能够让机器人研发更快迈向新的阶段。”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教授汤尼·施坦兹也说,看到现场上千观众能跟随着机器人的表现或喜或忧,令他们感到欣慰,因为通过这次比赛,一定会有更多人投身到机器人研究中来。
来自香港大学的机器人代表队是中国***一支参赛队伍,他们虽成绩不尽理想,但他们的人形机器人“悟空”也获得了不少认可。普拉特对本报记者表示,港大机器人“悟空”能够在“大力神”的基础上将平衡等性能有所提升,令人欣喜。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田之楠告诉本报记者,对于队伍中的许多学生而言,能够参与***的比赛“就是一种成功”。他说,中国虽然已很快成为***工业机器人的***进口国,但与美日韩等技术先行者相比,中国在机器人研发领域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的确,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与信息共享。此次参赛的许多队伍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只有保持技术开放与共享,才能共同推进自动化科技及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总部位于美国“硅谷”地区山景城的开源机器人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专门提供机器人软件特别是传感技术的开放平台。该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哲尔基对本报记者表示,技术壁垒是阻碍任何一种科技发展的***敌人,对于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机器人研究而言更是如此,当一个机构或实验室在某种技术上是强项时,可能恰恰正是另一个机构急于寻找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救灾机器人仅仅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小小缩影。曾隶属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RI国际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约瑟夫·艾克里向本报记者谈起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时,露出了保守的语气。他说,近几年,机器人发展特别是传感技术和精确定位能力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机器人市场并未普及,或许还需要十年时间才会真正看到救灾机器人的身影。
2023年5月30日-6月1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2023年8月26日-28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2023年11月3日-6日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2023年11月9日-11日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
2023年6月5日-7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2023年6月5日-7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