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会展经济”引发的思考:展会该如何转型升级?
为期4天的光亚展收官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399家参展商,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引颈以待的产品,包括照明生产方案、节能部件、创新LED技术及前沿照明应用。
抛开对本届展会的评价,我们这回来谈谈对“展会经济”的一系列思考。
一、中国展览会的雏形最早可从商、周时期的集市开始追溯。20世纪90年代,中国展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向市场多元化、城镇特色化扩展蔓延。中国会展的快速发展,给各领域的产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会展飞速发展。
然而,新常态下,商家们深感市场乏力,参展劲头不强。很多省市的照明展沦为摆设,买家与卖家都兴味索然,***行业大咖依旧坚挺。然而他们图的也不再是“功利”,而更愿意把展会当成品牌展示、市场调研和媒体宣传的一种渠道。
这反映出目前展会效益多少让人有点失望与唏嘘。参展效果不佳,采购商人数不多,参展商不堪重负,最终反而制约了展会的发展壮大。
二、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经济影响,作为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部分,展会该如何转型升级?
1、控制体量
由于展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促使越来越多地区聚焦此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共举办3168个展览会,总面积扩张至8900万平方米。此外,大规模高规格的场馆建设不断加温,如上海40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云南30万平方米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广东30万平方米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等,但经调查发现,44%的展馆租馆率低于10%,出现严重过剩现象。于此,***及相关部门需严抓展会项目的审批工作,从数量和规模上,引导展会经济由“粗式扩张”向“精耕细作”式发展。
2、更新模式
2000年,我国正式提出“会展经济”的概念,即以“会议+展览”的双模式促进展览产业升级发展。至今,此模式已成为各类展会的惯用套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展经济已经完全渗透到民营企业当中。此模式的泛滥,使其***性、聚焦性逐渐降低,难以吸引大众。所以,传统展会模式的号召力已不似当年。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少展会主办方纷纷开设线上平台。据统计,2015年期间,展会***及官方微博数量均比2014年上涨至少20%,而官方微信增幅更是高达218%。可惜的是,大部分的线上平台,由于缺乏运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展会的互联网+改革,更需要向“线上办小展,线下办大展”努力,用“线上小展”来填补“线下大展”的休耕期,全年保持展会品牌热度。线下大展模式创新则可通过产业特色“造节”,用文化力量去推动展会的发展。如古镇镇于2015年***举办的灯光文化节,便是个成功案例。
3、加强运营
如今的展会,大多由非专业团队操盘,他们既非科班出身,同时也未深入行业,所以难以组织***的买家和卖家,每年靠相关政策补贴和老客户支持“循例办展”,并没有做足透彻的市场分析等,这些都是展会魅力每况愈下的痛处所在。
展会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招兵买马,或者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加快其市场化运作,并引入合适的竞争机制去激发展会业的脉搏。
三、于此,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常态下,展会亟需从控制体量、更新模式、加强运营等三方面下手改革转型,保持青春活力,进而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带动产业换代升级。
2025年8月8日-10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2025年4月17日-19日
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
2025年10月23日-25日
杭州大会展中心(新馆)
2025年10月15日-18日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
2025年10月15日-18日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